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7:13    次浏览
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——毛泽东长征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,被迫实行转移,退出中央根据地,进行长征。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,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,攻占700多座县城,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,平均年龄不到30岁,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,其间共经过11个省,翻越18座大山,跨过24条大河,走过荒草地,翻过雪山,行程约二万五千里,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,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。1936年10月,红二、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,同红一方面军会师。红军三大主力会师,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。 说起长征你会想到什么?是永远匍匐在大渡桥烧红的铁索上的英灵?还是染红赤水河的一腔热血?是冰封在巍巍雪山下的赤魂?还是淹没在茫茫草原里的忠骨?今天,我们将拿什么告慰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?他们的意志又将会得到怎样的传承? 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……”10月21日,渝中面向青少年开展了“接过先辈的旗帜 讲述长征的故事”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,号召青少年继承先辈遗志,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。 渝中区此次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,旨在契合时代主题,增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,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,活动还请来了著名特型演员车予正、卢奇。两位演员曾出演多部话剧、影视剧作品,因其出色扮演毛泽东、邓小平而被观众所熟知。我心中的长征精神卢奇——1953年生于重庆市,第10届“金鸡奖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,邓小平的特型演员,有“神州第一邓小平”之称。 卢奇:我愿做长征精神的传递者卢奇曾是中华路小学的学生,他的家就在学校附近。幼年时,他就走遍了渝中的大街小巷,深受渝中历史文化的熏陶。在他看来,渝中人的性格中就饱含着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。 卢奇谈到,重庆是新与旧碰撞的典型,历史上作为战争时期的陪都,也是长征路线经过的地区,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,如今又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。而这“新”与“旧”,在“母城”渝中最为突出。 “渝中作为重庆的‘母城’,也深受长征历史文化的洗礼,长征精神早已深深镌刻在渝中人的骨血之中,坚毅、百折不挠就是渝中人的性格。”他说,渝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以及渝中人性格中流淌的长征精神,都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。 成为演员后,为了更好地表演“邓小平”这一角色,他通过持续的阅读、走访等,深入学习长征精神,对长征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。“长征精神常常鞭策着我,告诉我应该直面困难,绝不要轻言放弃。”正是因为长征精神的不断激励,才使卢奇对邓小平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。 卢奇认为,长征精神催人奋进、鼓舞斗志,一定要向祖国的未来继续传递。少年儿童接受长征精神的宣传,有利于培养勇往直前、不怕困难的性格,也有利于了解和铭记历史,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,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,更加努力地学习。 他说:“年轻一辈是希望,长征精神是火种。我愿意做那个传递火种的人,以我的方式,把长征精神从革命先辈的手中,传递给现在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。”同行的特型演员车予正老师也表示长征是我们无尽的财富,自己在工作中也要传承发挥艰苦朴素、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。 此次活动中,车予正、卢奇分别以毛泽东、邓小平的形象出现,与学生亲密互动,让学生直观地感受“革命领袖”的魅力。 车予正激情朗诵《七律·长征》,和学生一起重温长征历史故事,分享长征情怀。卢奇讲述了自己对渝中及中华路小学的感情,鼓励学生发扬长征精神,铭刻历史记忆,为家乡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。两人还为少先队员授队旗,希望全体少先队员继承革命先辈遗志,自强勤学报国。本文编辑:余薇本文由【微渝中】编辑发布,图文资料来源于中国文明网。